
缅怀敬爱的余宝笙院长
缅怀敬爱的余宝笙院长
缅怀敬爱的余宝笙院长
著名生物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余宝笙(1904-1996),她坚持教育事业,复办中国首所民办女子学院并任院长,培养大批优秀女性人才。
余宝笙(1904-1996) 女,福建莆田市人,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22年就读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后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主任,解放后任福建师院副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顾问,中国化学学会理事、福建省生物化学学会名誉主席。全国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个人事迹录入《世界妇女名人词典》。

1984年复办全国第一所民办女子学院,首任福建华南女子学院院长。

整个二十世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人类经历着前所未见的全球型战争、军事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知识爆炸。这个世纪初的旧中国,刚刚经历了“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失败,却开启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西方思想与自然科学知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
清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4月4日,日后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余宝笙、我们敬爱的老院长,就诞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莆田县 ,这似乎预示着她坎坷多舛命运与祖国、教育事业紧密相连生死相依。
余宝笙是家中长女,父亲余景陀是莆田圣路加医院院长兼护士学校校长,母亲孙清美是这所医院妇产科护士长。父母思想开明重视教育,小余宝笙从6岁起就随姑母离家求学,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女校学习生活,并自觉磨炼自己,形成了日后坚强的性格与独立自主的精神。

1922年余宝笙就读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全景

学生时期参加曼陀铃社活动(第三排左三)

1924年,年仅二十岁月的余宝笙只身赴美留学
1926年在美国望城大学获学士学位后的余宝笙。同年,她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硕士学位。毕业时老师高薪挽留。她说“国弱民穷,高薪何用?”

1928年秋余宝笙回国,在母校化学系任教,与全体教职员合影
回校后她任教于华南附中,开设了化学课,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具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女性人才,获得成功。随后,她又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华南文理学院化学系。

1930年学生毕业合影 余宝笙第四排右四

1932年预科生合影 最后一排左十余宝笙
1935年余宝笙再次赴美,师从维生素A B C发明者麦卡伦教授。1937年夏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优异的成绩与出色的表现入选为美国科学家荣誉学会会员,获得"金钥匙"奖。

金钥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余宝笙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奋力赶到上海,搭上最后一条回福州的客船,与战火中的祖国和母校在一起。

1938年内迁南平
1938-1946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因战乱迁往南平黄金山继续办学。八年间余宝笙与陈叔圭、吴芝兰、周贞英、许引明等诸博士一起,协助校长王世静,共同面对战时物价飞涨经费拮据,师资紧张、学院建筑两次被毁等重重劫难,恪守华南“受当施”的精神,培养一批又一批服务社会的受到各界广泛赞誉新时代优秀女性,开创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办学最鼎盛时代。

南平时期化学实验室前,余宝笙与学生合影(前排右一)

南平时期的实验课(余宝笙前排右二)

抗战时期赴前线慰问(余宝笙车上左六)

为抗战前线提供军需品

1945年为宣传抗日华学院师生歌咏团赴永安演出(余宝笙第一排左三)

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院迁回福州,余宝笙校园中留影
1951年4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等院校由政府接办合并成立福州大学。余宝笙担任理学院院长、研究部主任兼化学系主任等职。1953年福州大学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余宝笙担任副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解放后余宝笙老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连续两年上北京,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1956年余宝笙与王世静院长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和在北京工作的老华南校友合影 余宝笙前排左二
1957年余宝笙在省政协会议上发言《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并在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冲击。此后整整二十年,她脱离教坛息影学界。“时穷节乃现”余宝笙在蒙冤受难的漫长岁月里,她以正直的社会良心、高尚的人格、坦荡的胸襟,始终彰显了一代知识份子的高风亮节。历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于1977年彻底平反。
平反后,她没有沉浸在以往的痛苦经历中,还劝慰和鼓励亲友同事抢回失去的时间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她忙着手成立生物化学研究室,赴美“充电”学习国外新知识。

197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75岁的余宝笙戴假发聚精会神地做实验
为不使一头白发引人注目,她套上黑色的假发早出晚归,以六个月的时间完成实验。在美国她被称为“尊敬的学者”,受邀讲学,多方以优厚的待遇挽留她工作,她却说:“中国正在搞四化,需要我回去工作。”1981年春余宝笙在人们不可思议的目光中,携带几箱图书仪器飘然回国。

1983年,余宝笙在福建师大高分子研究所与同事们讨论工作
1981年6月,她在《福建日报》发表文章《祖国,母亲!》。一时间,知识分子争相阅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此循环播放一周,引起海内外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散居祖国各地的老华南校友聆听她的心声,莫不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八十年代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日高。1984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校友会在仓山老华南原址成立了,在榕的二百多名老校友久别重逢欢聚一堂,海内外校友们讨论盼望再办“华南”。

新华南的创办者们

在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大力支持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老校友们,团结在老师余宝笙身旁,出钱出力四处奔波,办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所女子高等院校——福建华南女子学院,并于1985年5月1日动工基建,10月18日正式开学。

首届开学典礼 1985年10月18日
作为教育家的余宝笙院长设计了这样一所新型的女子大学:办学带有国际性,西方国家的教学优长在这里兼容并蓄,既重视女性职业技能教育、也注重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外语等,秉承老校训“受当施”的精神,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服务精神的女性人才。首批吸引了160名学生。开设四个专业:特区实用英语、儿童教育与咨询、营养与食品科学、服装设计工程。

余宝笙与学生们畅谈,阐释新华南的校训“自强、勤朴、开拓、奉献“
为保证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办学资金的困扰,她聘请外籍教师、寻求国外大学合作、送出海外培养青年教师,甚至不顾八十五岁高龄,亲自赴美国、香港等地募款。募得了巨款,却只坐着大巴回榕,心系华南令人动容。
在政府、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华南”办出了特色,毕业生供不应求,备受各界的关注,报道称“华南女儿不愁嫁”。期间前来参观访问的个人与团体不少,如:妇女界领军人物陈慕华、雷洁琼、韩素音;美国数学家代表团、泰国妇女代表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表;政府领导李岚清、项南、贾庆林、陈明义、陈光毅、贺国强、朱开轩以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

1990年9月27日,市委书记习近平来院视察

1995年4月,华南女院复办10周年校庆,习近平书记为学院题词“巾帼不逊须眉,华南女杰辈出”
1995年10月,余院长于病中从省立医院回到华南庆祝办学十周年。医院流传着这位可敬的老人梦中都在用英语讲课,心心念念难舍她的教育事业,难舍华南。

1996年9月23日余宝笙院长与世长辞。人们无不哀伤痛惜人间失去一位难得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教坛学界的宗师与巨匠。华南全体师生沉痛悼念余宝笙院长。灵堂上悬挂着两幅大字:"一生奉献祖国教育事业,耆年犹创华南女子学院。四代学子谨遵恩师遗训,旦暮不忘矢志薪火相传。"是全体师生的挽词,也是誓词。
自信、自立、自强、自爱,爱事业、爱母亲、爱祖国,愿将青春、爱情、欢乐、生命全部奉献给祖国母亲。
——余宝笙

让我们共同缅怀敬爱的老院长余宝笙博士!
余宝笙(1904-1996) 女,福建莆田市人,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22年就读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后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主任,解放后任福建师院副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顾问,中国化学学会理事、福建省生物化学学会名誉主席。全国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个人事迹录入《世界妇女名人词典》。

1984年复办全国第一所民办女子学院,首任福建华南女子学院院长。

整个二十世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人类经历着前所未见的全球型战争、军事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知识爆炸。这个世纪初的旧中国,刚刚经历了“戊戌变法”的政治变革失败,却开启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西方思想与自然科学知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
清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4月4日,日后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余宝笙、我们敬爱的老院长,就诞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莆田县 ,这似乎预示着她坎坷多舛命运与祖国、教育事业紧密相连生死相依。
余宝笙是家中长女,父亲余景陀是莆田圣路加医院院长兼护士学校校长,母亲孙清美是这所医院妇产科护士长。父母思想开明重视教育,小余宝笙从6岁起就随姑母离家求学,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女校学习生活,并自觉磨炼自己,形成了日后坚强的性格与独立自主的精神。

1922年余宝笙就读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全景

学生时期参加曼陀铃社活动(第三排左三)

1924年,年仅二十岁月的余宝笙只身赴美留学
1926年在美国望城大学获学士学位后的余宝笙。同年,她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硕士学位。毕业时老师高薪挽留。她说“国弱民穷,高薪何用?”

1928年秋余宝笙回国,在母校化学系任教,与全体教职员合影
回校后她任教于华南附中,开设了化学课,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具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女性人才,获得成功。随后,她又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华南文理学院化学系。

1930年学生毕业合影 余宝笙第四排右四

1932年预科生合影 最后一排左十余宝笙
1935年余宝笙再次赴美,师从维生素A B C发明者麦卡伦教授。1937年夏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优异的成绩与出色的表现入选为美国科学家荣誉学会会员,获得"金钥匙"奖。

金钥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余宝笙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奋力赶到上海,搭上最后一条回福州的客船,与战火中的祖国和母校在一起。

1938年内迁南平
1938-1946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因战乱迁往南平黄金山继续办学。八年间余宝笙与陈叔圭、吴芝兰、周贞英、许引明等诸博士一起,协助校长王世静,共同面对战时物价飞涨经费拮据,师资紧张、学院建筑两次被毁等重重劫难,恪守华南“受当施”的精神,培养一批又一批服务社会的受到各界广泛赞誉新时代优秀女性,开创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办学最鼎盛时代。

南平时期化学实验室前,余宝笙与学生合影(前排右一)

南平时期的实验课(余宝笙前排右二)

抗战时期赴前线慰问(余宝笙车上左六)

为抗战前线提供军需品

1945年为宣传抗日华学院师生歌咏团赴永安演出(余宝笙第一排左三)

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院迁回福州,余宝笙校园中留影
1951年4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等院校由政府接办合并成立福州大学。余宝笙担任理学院院长、研究部主任兼化学系主任等职。1953年福州大学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余宝笙担任副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解放后余宝笙老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连续两年上北京,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1956年余宝笙与王世静院长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和在北京工作的老华南校友合影 余宝笙前排左二
1957年余宝笙在省政协会议上发言《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并在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冲击。此后整整二十年,她脱离教坛息影学界。“时穷节乃现”余宝笙在蒙冤受难的漫长岁月里,她以正直的社会良心、高尚的人格、坦荡的胸襟,始终彰显了一代知识份子的高风亮节。历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于1977年彻底平反。
平反后,她没有沉浸在以往的痛苦经历中,还劝慰和鼓励亲友同事抢回失去的时间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她忙着手成立生物化学研究室,赴美“充电”学习国外新知识。

197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75岁的余宝笙戴假发聚精会神地做实验
为不使一头白发引人注目,她套上黑色的假发早出晚归,以六个月的时间完成实验。在美国她被称为“尊敬的学者”,受邀讲学,多方以优厚的待遇挽留她工作,她却说:“中国正在搞四化,需要我回去工作。”1981年春余宝笙在人们不可思议的目光中,携带几箱图书仪器飘然回国。

1983年,余宝笙在福建师大高分子研究所与同事们讨论工作
1981年6月,她在《福建日报》发表文章《祖国,母亲!》。一时间,知识分子争相阅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此循环播放一周,引起海内外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散居祖国各地的老华南校友聆听她的心声,莫不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八十年代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日高。1984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校友会在仓山老华南原址成立了,在榕的二百多名老校友久别重逢欢聚一堂,海内外校友们讨论盼望再办“华南”。

新华南的创办者们

在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大力支持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老校友们,团结在老师余宝笙身旁,出钱出力四处奔波,办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所女子高等院校——福建华南女子学院,并于1985年5月1日动工基建,10月18日正式开学。

首届开学典礼 1985年10月18日
作为教育家的余宝笙院长设计了这样一所新型的女子大学:办学带有国际性,西方国家的教学优长在这里兼容并蓄,既重视女性职业技能教育、也注重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外语等,秉承老校训“受当施”的精神,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服务精神的女性人才。首批吸引了160名学生。开设四个专业:特区实用英语、儿童教育与咨询、营养与食品科学、服装设计工程。

余宝笙与学生们畅谈,阐释新华南的校训“自强、勤朴、开拓、奉献“
为保证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办学资金的困扰,她聘请外籍教师、寻求国外大学合作、送出海外培养青年教师,甚至不顾八十五岁高龄,亲自赴美国、香港等地募款。募得了巨款,却只坐着大巴回榕,心系华南令人动容。
在政府、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华南”办出了特色,毕业生供不应求,备受各界的关注,报道称“华南女儿不愁嫁”。期间前来参观访问的个人与团体不少,如:妇女界领军人物陈慕华、雷洁琼、韩素音;美国数学家代表团、泰国妇女代表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表;政府领导李岚清、项南、贾庆林、陈明义、陈光毅、贺国强、朱开轩以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

1990年9月27日,市委书记习近平来院视察

1995年4月,华南女院复办10周年校庆,习近平书记为学院题词“巾帼不逊须眉,华南女杰辈出”
1995年10月,余院长于病中从省立医院回到华南庆祝办学十周年。医院流传着这位可敬的老人梦中都在用英语讲课,心心念念难舍她的教育事业,难舍华南。

1996年9月23日余宝笙院长与世长辞。人们无不哀伤痛惜人间失去一位难得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教坛学界的宗师与巨匠。华南全体师生沉痛悼念余宝笙院长。灵堂上悬挂着两幅大字:"一生奉献祖国教育事业,耆年犹创华南女子学院。四代学子谨遵恩师遗训,旦暮不忘矢志薪火相传。"是全体师生的挽词,也是誓词。
自信、自立、自强、自爱,爱事业、爱母亲、爱祖国,愿将青春、爱情、欢乐、生命全部奉献给祖国母亲。
——余宝笙

让我们共同缅怀敬爱的老院长余宝笙博士!
RECIVE TO SERVE
hwananalumnaeinc@gmail.com
Qishan Campus, #66 Xue Fu Nan Road, Shang Jie Town,
Min Hou County, Fuzhou, Fujian, China 350108
86-591-8742-9960

EIN: 95-3837487
501 (c) (3) organization
RECIVE TO SERVE
hwananalumnaeinc@gmail.com
Qishan Campus, #66 Xue Fu Nan Road, Shang Jie Town,
Min Hou County, Fuzhou, Fujian, China 350108
86-591-8742-9960

EIN: 95-3837487
501 (c) (3) organization
RECIVE TO SERVE
hwananalumnaeinc@gmail.com
Qishan Campus, #66 Xue Fu Nan Road, Shang Jie Town, Min Hou County, Fuzhou, Fujian, China 350108
86-591-8742-9960

EIN: 95-3837487
501 (c) (3) organization